10月23日至24日,第七屆世界旅游經濟論壇在澳門召開。
本屆論壇以“新時代戰略伙伴、新動力互利共贏”為主題,由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主辦,文化和旅游部、全國工商聯等為支持單位,全國工商聯旅游業商會、世界旅游經濟研究中心、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為合作單位。全國政協副主席、世界旅游經濟論壇主席何厚鏵,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工商聯主席高云龍,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秘書長祖拉布·保羅利卡什維利等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CHINA DAILY》(2018年10月26日)關于本次論壇的報道
作為本次論壇的重要活動,由中國日報攜手世界旅游經濟論壇舉辦的亞洲領袖圓桌論壇于10月24日在澳門舉辦。本屆論壇主題為“中國企業看粵港澳大灣區“。
融匯(福建)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黃丹青女士與月星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佐宏先生,長隆集團副總裁蘇展航先生,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旅游管理中心總經理鄭紅霞女士,北京當紅齊天國際文化發展集團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王磊先生,正威國際集團董事局主席王文銀先生,以及中信資本控股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張海濤先生等商界精英一起受邀成為論壇演講嘉賓,與在場的參會嘉賓共商議題,共謀策略。論壇由中國日報亞太分社社長周立先生主持。
“讓世界往中國看,中國往灣區看”
主持人:我們都知道,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主席親自擘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出的國家戰略。在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前,我們的企業如何看待?我們榮幸地請到融匯(福建)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福建省女企業家商會會長黃丹青來談談她的看法。
黃丹青:在四十年前,“改革開放”政策提出的時候,深圳被作為一個落腳點和發力點。那么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央將這個“改革開放”的范圍輻射得更寬,由特區深圳延展到廣東省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肇慶、江門、惠州九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粵港澳大灣區,整個大灣區的經濟總量將是全球最大的,這里也將聚集全中國最精英的人才。如果我們能夠把年輕的精英都吸納在一個區域里,相信這個區域能夠創造更多的價值。特別在商業發展領域,如何將文化傳承和現代科技相結合,創造新的發展機會,我想這對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
從我自己來說,在大灣區這個概念剛剛提出來的時候,我就覺得非常振奮。作為年輕人,我們擁有了一個和父輩當年創業時非常相似的機會,讓我們在灣區這個更有活力、充滿機遇的改革實驗區投入和發展。我的企業融匯集團,主要著力于產業地產和新材料領域的投資。產業地產經過這幾年發展,需要更多從虛向實的過渡,它和文化可以有非常好的結合。而新材料這一部分,因為大灣區匯集了大量在科技應用領域的精英人才,這可以給我們創造很好的機會。希望未來在灣區能有我們的項目,相信我們會有很好的表現。
主持人:丹青女士從2008年回國發展,現在也是福建女企業家商會會長。作為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灣區,您認為對房地產企業提供了怎樣的機會?
黃丹青:首先,我認為,我們現在不只是房企。作為地產企業,“房”這個市場,哪怕在灣區都算是比較飽和了,我們現在更多的是考慮是宜居、宜業、宜游。我們在做整個產業建設的時候,更多考慮區域性的融合和發展。灣區作為全國最大的一個經濟區,我們十分看好。雖然現在國家提出對房地產進行調控,但我認為這個調控是有益的,對于我們整體經濟的發展是有益的。雖然階段性會有陣痛,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確實要將房子的屬性回歸到它居住的屬性。
第二是我們的投資能夠從房地產移出來投向到更多的產業。我們在思考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將我們的城市化建設這個功能與政府更好的有效聯結。在規劃的時候要有超前的考慮,而不是等我們建下去之后再來思考我們如何建設、建什么以及未來如何運營的問題。所有的工作都可以前置。
有很多我們沒有試過的事情,我們可以在灣區進行嘗試。因為以前這么做的代價很大,我們要去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會有成本考量。但是現在整個灣區的經濟體量可以支撐成本投入。我想我們可以在這個方面做更加大膽的嘗試。因此,基于我們產業建設來說,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機會點。
第三是現在提出的智慧物聯,包括科技技術的應用,這些技術不僅是用于單一產品,更多的是系統的生活應用。這個部分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很好的結合。在資源應用的部分,我們過去做建設的時候,可能浪費了一些資源,或者過度開發了?,F在我們對資源的概念認知非常清晰,大家都很在意資源的應用,我們可以將原來未實現的綠色建筑以及低碳環保的概念都植入進去,特別是從交通組織、建筑材料、循環利用等幾個方面入手。
總的來說,我非常希望這次世界旅游論壇發揮作用,大家一起來把大灣區建設的更好,而且以大灣區作為載體來承接一帶一路,讓世界往中國看,中國往灣區看。